近年來,從國家安全的保障、大型國事活動和集體活動的安全防護,到交通、金融、能源、平安城市的安全守護,再到工業自動化、生產智能化的深度應用以及社區、家庭生活的安全、便捷服務,安防行業正在越來越多的展現在世人面前,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此背景下,企業們必須走一步看百步,了然新技術下產業的未來走勢,而這都將決定著公司產品的周期、產業競爭的最后勝敗。藉由此,雷鋒網總結、展望2018年安防產業六大發展趨勢,以饗讀者。(僅作討論)
一、專用芯片革新,AI落地安防更加迅速
在“平安城市”等國家重大安防項目的推動下,“天網”工程順利鋪開,從城市蔓延至農村。與此同時,面對由于海量攝像頭而產生的兆級視頻數據量,人們無所適從。
AI的“進駐”讓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它能夠將視頻圖像內容轉化成清晰表達目標屬性的結構化數據,然后通過深度學習算法進行智能化分析,有效提高數據處理效率、進行數據深度挖掘。
盡管AI在處理海量數據上更加“得心應手”,但它的“身價”也讓一個一個攝像頭賣出去的安防廠商高攀不起。大華股份董事長傅利泉曾公開表示,價格是AI技術落地安防行業的最大阻礙之一。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眾多安防高管的認同。他們透露說,一個普通攝像頭加裝人臉識別等功能,成本上升3000元。比如??低暋吧铐睉玫腘VIDIA的JetsonTX1芯片,市面售價在3000元以上,一臺“深眸”成品均價在5000元左右,而一臺普通的IPC才1000元左右。
從這來看,圍繞AI落地安防是否順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AI芯片的高成本。
芯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安防系統的整體功能、技術指標、穩定性、能耗、成本等。過去幾十年,芯片算力層面的角逐與中國廠商無關,被國外幾大廠商“壟斷”,技術的誘逼下,包括??低?、大華股份、宇視科技等安防巨頭都與英偉達、英特爾等芯片商保持緊密聯系。
而到了2018年,這一“壟斷”局勢也許會有所改善。
如今,中國廠商圍繞AI芯片的研發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除了英偉達的通用GPU之外,目前已有針對安防行業開發的智能芯片,如深鑒科技的DPU芯片(FPGA)、寒武紀的AI服務器芯片(ASIC)等;此外,國內以計算機視覺技術起家的公司中,如商湯科技、Face++、云從、依圖等公司也憑借自身的技術積累向下游芯片環節延伸。
從這來看,2018年適用于智能攝像頭的嵌入式AI芯片價格有望降低,進而提高智能攝像頭滲透率。當然,這一點國外芯片廠商肯定也已意識到,也許明年的戰場將會從今年的國內算法大戰遷移至明年的國際算力大戰。
二、“云邊結合”將成安防智能化的主流選擇
回到第一點,由于AI芯片價格不菲,受制于成本因素,以往來看,安防廠商較多采用后端智能方案,通過后端智能NVR實現特征提取、人員檢索等功能。
但從長遠來看,云邊融合是必然趨勢。今年深圳安博會期間,??低暱偛煤鷵P忠就曾公開表示,將AI算力注入邊緣,賦能邊緣智能是大勢所趨,通過統一調度IPC、NVR等分散式的智能設備資源,在數據源頭就近提供以視頻為核心感知數據,實時預處理、存與傳等服務,在提升業務敏捷性、實時性和系統可靠性同時,分攤海量數據給中心節點帶來的并發壓力。
攝像頭傳輸的是7*24小時不間斷的實時視頻流,前端攝像頭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對傳輸和存儲的壓力巨大。而在前端抓拍+后端智能模式下,傳輸的是圖片流,僅在有人臉抓拍圖片的情況下才需要占用帶寬,極大地節省了帶寬和存儲資源;
另外,由于云邊結合的原理是將智能算法前置,通過邊緣計算,將人臉識別等應用的抓圖的壓力分攤到前端,解放中心的計算資源。
據依圖科技業務發展副總裁羅憶透露,前端智能的設計思路是之前網絡通信寬帶受限的情況下,廠商為了節約帶寬,只能將視頻壓縮傳送,而在這個過程中,信息一定是受損的。于客戶而言,如果帶寬足夠、傳輸成本足夠低,最合理的方案是在原視頻中把需要的要素(結構化視頻)抓取出來然后傳輸回來。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云邊結合還未形成最優方案,這是一個值得去思考的方向。
三、數字視網膜對城市大腦的升級
現階段,通過監控攝像頭讓城市變得更智慧,不僅僅是單一的視頻檢索和計算機視覺問題,而是在面臨海量信息和突發事件時,能否能迅速做出反應、能否降低計算量、能否有效識別和檢索等一系列龐大的系統工程。
現有視頻監控體系的弊病,使得很多復雜任務無法完成,即便是人工智能大規模滲入后,需求方也往往為了一些特殊目的才加特定的智能攝像頭和處理系統。
有些專用攝像頭只是用來識別車牌號,有些攝像頭只用來識別人臉,這種打補丁式的方法實際會帶來很多問題,我們把它叫做“一對一模式”。
于是數字視網膜應運而出。
承載數字視網膜的攝像頭需做兩件事:首先做好編碼;其次為后面的識別,提取出所需的信息。數字視網膜與人的眼睛既具有影像重構(精細編碼視覺內容),又具備特征提取(面向識別理解)的功能。數字視網膜最終如何實現?
原則上這一部分把高效、監控視頻編碼(視頻特征的緊湊表達)和特征集合起來緊湊地給它表達出來。有了這些后,把它應用在其中,傳輸到云端,從而擁有了數字視網膜功能。
整個數字視網膜實際上包含了三種核心技術:基于背景模型的場景視頻編碼、視頻特征的緊湊表達、視頻編碼與特征編碼的聯合優化。
未來當一對一模式變成一對多模式,與此同時,一對多模式中的技術標準就位后,可以把該技術標準進一步優化,然后嵌入在產品里中盡快地實踐和應用,使得城市將更容易治理。
四、安防C端市場潛力開始釋放
“安防C端市場的爆發點到了!”,這句話在過去幾年間已經被提及了不知多少遍。而自2018年開始,這一市場也許真的開始熱起來了,幾大原因將會促發這一市場的逐漸升溫:
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通信網絡升級完成,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民用安防系統提供了發展的土壤;
除了海康、大華、東方網力等安防企業,360、小米、百度等巨頭也參與其中,推出家用攝像頭產品;
90后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個群體是中國最早一批易接受互聯網新興事物的群體;
價格瓶頸被打破,AI進一步成熟落地
在這其中,第四點最為重要,以往的家居攝像頭只是一個“攝像頭”,除了作監控用,附加功能不多,產品價值得不到有效釋放。而AI的加載,能夠通過攝像頭進行分析和判斷目標的行為,從而做到既能完成日常管理,又能在異常情況發生時作出及時反應。
通過智能分析,同時借助人臉識別、紅外感測等技術,家庭端安防產品逐步從單純的安全功能邁向消費對象的向個人價值的滿足和分享方向發展,除了安全監控之外,還可以為用戶提供老人看護、嬰幼兒看護、寵物看護等服務,社區、幼兒園、養老院等均成為重要應用場景。
除此之外,應用于商鋪等場景,還可以進行實時客流統計、廣告推送、即時視頻分享等功能,推動傳統門店轉型升級。
“AI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不可阻擋的,大華樂橙在這塊會全身心的投入。未來民用安防產品的AI化要做的足夠輕量化、易用、便宜?!贝笕A樂橙業務總監王延波告訴雷鋒網,其實民用市場和行業市場的技術是通的,只是對技術的展現形式不同,很多的行業技術都可以應用到民用的市場。
五、從“看清”向“看懂”進化
隨著上文提到的算法能力、芯片性能的進一步加強,除了后期智能化,事前的預判、分析能力也將成為安防市場下一步的剛需點所在。
大華股份行業業務部總經理胡明舒提到,AI的出現,極大提升了傳統安防行業的工作效率、重塑了行業業務模式。未來,視頻監控攝像頭除了要“看清”之外,安防人正努力讓它們能夠“看懂”世界,這也意味著,視頻監控不再是呆若木雞的攝像頭,而是一個能看懂、會思考的智能助手。
通過對圖像智能的理解,攝像頭可以看懂視頻里面的每個人、每輛車,然后對人跟車進行特征識別,采集數據;得到數據之后,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數據預測。
以人臉為例,目前人臉已經能夠滿足最基本、最核心的布控業務。下一步將進行人臉技戰法的應用,將人臉信息采集、預警、檢索,做基于人像的情報預警系統。對布控范圍內的人進行圖像分析、出行規律分析,全智能不僅要覆蓋圖像智能AI,更要覆蓋一些核心的應用場景。
除此之外,還可以對人的體態、動作做基于人體的視頻智能分析,產生更加豐富的業務場景,來改變整個警務應用的作業模式。
安防行業的核心部分是視頻監控,過去的智能分析應用更多體現在簡單的告警、抓拍信息等方面。而用戶正真想要的是感知型智能分析設備,是相當于物聯網中的一個個視覺傳感器,識別出監控畫面中的內容,并對其進行語義描述和最佳圖片抓拍,然后通過云端計算平臺進行分析,代替人們做出思考和判斷。
六、安防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過去的十幾年,安防行業的競爭可謂激烈。
安防市場在經歷前期的價格戰以及并購整合以后,市場競爭局勢逐漸明朗,大型企業快速崛起,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而到了2018年,市場“馬太效應”將進一步凸顯。諾大的安防行業的分屬也許就取決于幾家巨頭、新秀之間的競爭。
根據IHS發布的《2016全球CCTV與視頻監控設備市場研究報告》,2016年??低?、大華股份穩坐視頻業務市場占有率前兩名,宇視科技排名第三位,市場份額為第四名的2倍以上。
但商場中殘酷的“二元法則”讓人們只會記得住某個行業中的前兩名,深知其中利害關系的宇視科技今年11月7號擁入千方科技懷抱,引入資本全面進擊。
而這一動作,也許正是2018年競爭全面打響的信號。
除此之外,包括商湯、曠視、依圖等AI新秀,不出意外明年也會擼起袖子加油干,而這就意味著,安防市場的競爭除了傳統安企,“闖入者”也會讓這個市場更加紅艷。有某安防公司高管向雷鋒網透露:“如今安防行業的競爭已經到了拔網線、關服務器電閘的階段了。”
而到了明年,這一態勢只會更甚,不會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