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近40次提及“創新”,并將其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深度結合,符合我國總體發展訴求,是促進新增就業的關鍵,是激發新動能、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是保障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量持續作壓艙石的關鍵。
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的三大城市目標,是我國政府在城市領域實施的重大創新。
歷經五年的努力,中國從學習了解國外做法到一躍成為世界創建智慧城市的大國、世界智慧城市創新的主試驗場和世界規模最大的智慧城市產能市場,得到美國、新加坡、歐盟和金磚成員四國等的高度關注。
智慧城市發力應嚴格按照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結合自身發展階段,從8個支點予以巧干、實干:
經濟韌性與城市韌性
韌性,最早由加拿大知名生態學家Holling于1973年提出,是指系統能夠較快恢復到原有狀態,并且保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能力經濟韌性是指經濟較快恢復到原有狀態,并且保持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能力。
國外正在推動以空間規劃為代表的彈性基礎設施和服務設計的創新,特別是聯合國減災署、澳大利亞政府等國際組織和政府等正在推動“韌性城市”從科學認知到主動實踐的創新。
我國在五化協同推進中,特別是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以生態為突出表現的城市體系的常見脆弱性快速顯現,有的隱性脆弱性也通過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和交叉技術等在陸續被揭示。
城市巨系統的脆弱性鏈條、斑塊和覆蓋面都處于相對模糊的狀態,局部和系統性風險、空間功能和結構性不足、跨界脆弱性疊加耦合不確定性等,正在通過城市內澇、交通擁堵、灰霾和高房價等典型現象表現出來。
汲取美國、歐洲等國家地區的經驗和教訓,我國亟待將中國特色的“韌性城市”理念與實踐,充分對接到城市治理與規劃實施之中;與此同時,國外已經涌現大量關于韌性城市的測評方法和實踐操作,而國內則相對匱乏,城市的“陣痛”斑塊需要得到感知和響應。
“我國完全有能力結合自身實際,提出服務保障城市韌性增強的韌性城市發展戰略,并制定頂層設計方案,統籌協調各部門,圍繞反映脆弱性的核心問題開展聯合政策設計,推動地方實踐,提升城市應對和適應結構和功能性風險的能力。與此同時,統籌規劃韌性增強建設所能夠開發的剛性產能,對宏觀經濟面起到有效的支持,促進產業升級和企業轉型對接上城市的真正痛點。